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是一個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人才輩出的搖籃。始于1945年的淮南煤炭工業專科學校,當時設置采礦科、地質科;1954年在此基礎上成立合肥礦業學院,先后設立地建系、地質系;1958年學校改制為教育部直屬的合肥工業大學。當時的地質系先后設置了放射性地質、地球物理勘探、地質普查與勘探、水文地質、金屬非金屬地質和煤田地質等6個專業,后煤田專業與采礦專業合并為礦冶系;1972年地質系的煤田專業教師支持淮南煤炭學院組建地質系;保留地質普查與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及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三個本科專業。1987年因設立環境工程專業而改稱為資源與環境科學系,2000年又增設地理信息系統本科專業,2001年9月28日正式建立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1998年教育部進行專業目錄調整,學院原地質普查與勘探專業和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分別調整為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及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學院經過70多年的發展,如今成為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社會服務的主力軍和重要基地之一。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04人,專任教師86人,其中教授32人,博士生導師44人(含兼職博士生導師18人),副教授38人。學院擁有雙聘院士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特聘(含外籍)教授5人、黃山學者5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現有師資隊伍在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學緣結構等方面狀態良好。
學院擁有地質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予權,地質學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動站;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予權,地質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地理學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擁有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環境工程三個省級重點學科。學院下設資源科學與工程系、地質工程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地理信息科學系、中心實驗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環境科學研究所、安徽省生態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礦產資源與礦山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肥工業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立體探測實驗室、合肥工業大學礦床成因與勘查技術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和學科平臺。學院擁有“資源勘查工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和“環境工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人才培養的條件與質量不斷提高。已培養資源環境領域各類畢業生1萬余人,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學院在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上不斷開拓創新,教師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覆蓋率達85%,地質學學科在2017年全國學科評估中排名第九,形成了成礦流體系統與成巖成礦作用、斷裂構造與大陸動力學、造山過程與造山帶動力學、沉積學與盆地分析、成巖成礦地球化學、資源探測與信息、納米礦物學與礦物材料、深部巖體力學、地下水動力學、環境地質災害與防治、環境系統仿真與污染控制等主要研究方向,產生了一批高水平教學和科研成果。
主管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 承辦單位:北京言字旁科技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131-2111-6837 客服郵箱:kefu@yanzipang.com 京ICP證030485號